| 索 引 号: | 012947226/2023-105637 | 信息分类: | 其他 / 其他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南京市民政局 | 生成日期: | 2023-07-21 |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 信息名称: | 对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158号建议的答复 |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养老服务;老年人;服务;养老机构;社区;养老;医疗机构;南京市;家庭病床;养老服务中心 | |
| 内容概览: | |||
| 在线链接地址: | |||
| 文件下载: | |||
陆曼鹂代表:
您在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第0158号“关于80岁以上老人免费上门服务跨区转接的建议”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协办单位商议,现答复如下:
一、围绕实际需求,分层分类提供养老服务
在养老服务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考虑不同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精细化养老服务。一是专业机构养老。目前,全市在运营养老机构有270家,基本做到“兜底有保障、普惠有供给、品质有选择”。目前,近1.5万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得到持续专业化照料。养老机构普遍配置专业社工,广泛开展文体活动,能够较好满足老年人住养各项需求。二是社区居家养老。近年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社会力量向政府养老扶助对象、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总人数超过25万)提供上门服务,积极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大力发展社区日间照料,帮助解决子女上班时间老年人照料问题;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建成家庭养老床位8700多张,相当于80家中等规模养老院,把“机构式”服务送进门,被国家民政部、财政部评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并向全国推广。为家庭养老赋能,将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免费培训纳入基本养老服务目录,2021年以来参训老年人家属超3.2万名;向居家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料亲属按照每年15天、每天150元标准,提供“喘息服务”,已惠及2000多户。三是促进医养融合。卫健部门通过家庭医生签约,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团队,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提供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预约服务等。医保部门大力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向家庭延伸,支持就近就便设立家庭病床,取消原家庭病床起付标准,将个人自付比例调整为参照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政策执行,即在职和退休人员个人自付比例在二级医疗机构分别为5%和3%,在一级分别为3%和2%;将家庭病床的支付限额提高至每季4050元,有效减轻老年群体居家养老就医负担。支持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对于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申请设立养老机构的,依法向登记的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办理章程核准、修改业务范围,并根据修改后的章程在登记证书的业务范围内增加“养老服务”等职能表述;社会力量举办的营利性医疗机构申请内部设置养老机构的,依法向其登记的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申请变更登记,在经营范围内增加“养老服务”等表述。四是发展失能照护。2021年7月1日,我市正式实施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制度,覆盖我市基本医保参保人800余万人。经评估符合重度失能标准人员,可自愿选择入住机构或居家接受照护服务。居家接受入户服务的,可享受18项专业照护服务,每月服务30个小时,价值1350元;入住照护服务机构的,失能保险基金支付1800元/月。到今年6月中旬,全市累计享受人员近4.3万人,其中,老年人占比超过90%,有效解决重度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减轻失能家庭经济负担。
二、聚焦标准规范,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市委市政府明确将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统筹协调推进全市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体系。一是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00多家,社区综合护理中心110多家,为老年人提供助餐、送餐、助洁、助浴、代购等服务。同时,在农村地区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7个,鼓励养老机构“开门办院”,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务,共享服务设施。二是解决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落地难题。南京在全国率先提出社区40%以上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经调查,此项要求已基本实现,有效降低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成本,社区居家专业养老服务组织从2012年的8个,增长到目前的1400多个。对于新建小区,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2平方米的标准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全市每年新增规划养老设施约60万平方米。2022年10月,《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的通知》(宁政办发〔2022〕50号)强调,对养老服务设施配建不达标的区域,以公共房产补齐后,方可按规定进行商业等其他用途出租。三是突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连续多年将“养老服务”列为南京市地方标准重点征集领域,发布《养老机构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规范》《养老机构规范化建设导则》等相关市地方标准7项,《老年人助浴服务规范》等一批市地方养老服务标准正在制定,促进全市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四是规范相关照护政策。2022年,市民政局发布了《南京市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共有公共服务类9项、医疗服务类3项、社会救助类8项、养老服务类16项等36项基本养老服务项目,进一步规范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各项政策。
三、突出人文关怀,提升养老服务品质内涵
始终坚持老年人至上,满足多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一是扩大社区养老医疗服务供给。三级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全市范围内的各种医疗机构签订紧密合作协议,能够在挂号、专科治疗等方面有效化解社区老年人就医难问题,对于四级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内设护理站或其他医疗机构。卫健部门认真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每年为老年人提供一次免费健康体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积极采取上门体检方式为临近的养老机构老年人开展健康体检,其中,2022年全市共有98.42万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受免费健康体检。二是发展为老志愿服务。2019年,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市级层面权威统一、通存通兑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到今年6月中旬,截至目前,南京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注册志愿者4.7万余人、注册服务对象近8.9万人,完成订单近75万个,志愿者累计存储时间达近43万小时,做到“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市红十字会打造70余人的养老照护师资队伍,面向老年人及其子女、社区工作人员、家政服务人员等开展培训,年均参训万人以上;还建立“红十字养老照护志愿服务队”14支,年均到养老院和社区上门服务1000余户,接受送餐、理发及陪同就医、心理咨询等服务的困难、空巢、独居老人达2000余名;开展“博爱光明行”项目,年均开展义诊400场,筛查2万人,资助50万元,让500名患有白内障老人重见光明。三是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我市各级文化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以广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在推进社区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宣传教育、知识普及、文化娱乐等功能,积极组织动员广大老年人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四是狠抓人才培养。对从事养老护理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3—5万元一次性“入职补贴”,工作1年以上的养老从业人员每月给予100—800元“岗位补贴”,2021年将近700万补贴资金直接发放至一线护理员手中;市区联动每年对50%的养老从业人员实施职业技能培训。
下一步,结合您的真知灼见,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做好调查研究,共同推进老年人养老服务政策的具体落实。
一是关于打通区与区之间的转接渠道,让老人在居住地享受服务。优化建立南京户籍地老年人市内流动信息转接机制,结合养老服务监管核查工作,及时总结收集户籍地老年人跨区流动的相关信息,并向各区民政局及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进行反馈,进行服务数据更新转接,帮助老年人在居住地享受上门服务,切实提升老年人幸福感满足感。
二是关于增加对辖区内80周岁及以上非户籍老人服务。近年来,市民政局出台了一系列养老服务政策,为南京市常住人口老年人提供各类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不断提升全市老年人的服务水平和福利供给。考虑到非南京户籍老年人的社会流动性较高,同时为尽可能保障公共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供给,我局将从提升养老公共服务水平入手解决上述问题,不断优化提升养老服务营商环境、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建设质量等多方面提升全市养老服务水平。
南京市民政局
2023年7月19日
苏公网安备 32010502010232号